烟花的另一层魅力:感受爆竹包装上的中国

作者:admin 来源:四川烟花爆竹检测检验 点击数:380 发布时间:2017-01-29 02:57:00
        有爆竹声才有年味,这在很多地方依旧行得通。重大节日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,也流传到了国外。2014年收藏家沃伦道兹曾有一篇《爆炸!10个关于鞭炮的真相会打击到你》,文章开头就遗憾的告诉美国人,鞭炮实际上是“非美国式”的,尽管一提到它们就会联想到7月4日的国庆日。

        了解了这一点,就能理解Mike Mchenry对鞭炮的着迷了。Mike Mchenry是一个美国人,从5岁起就收集各种烟花爆竹的包装。正因为他,更多人才感受到烟花的另一层魅力——它的包装。

        Mike把他收藏的这些爆竹包装画都上传到了网上供大家欣赏、购买,观察者网编辑查询他在Flickr上的相册,到目前有超过4万人查看。这些画中的烟花爆竹都是从中国出口的,有民国期间的,也有建国后的。从包装设计上看,有着20年代到40年代战后的一些痕迹;而除了民国时期的包装,Mike还收藏了一批解放后大陆的藏品,有一些图册甚至带着“广交会”的表格。

        这些跨越了时间、来自中国的爆竹包装,包含着诸多主题,陈丹丹认为这其中包含三个主题:其一,中国文化与风俗;其二,家庭、个人与现代生活;其三,混搭与乱入。不妨来看着这些包装画,或许我们能感受过去中国人的年味。


场景颇为传统。男孩女孩都穿传统服饰、红布鞋,背景是同样传统的塔。


 
这里是西式的大门;归来的将士与迎接的绅士美女都是洋人。但同时也乱入几个西化打扮的中国人:俩中国小人着背带裤背带裙、小皮鞋,一个大人着中山装。此图上可见各国国旗,正是国际化的凯旋图。
 

 
长发飘飘的天使,白肤胜雪的女神,鹦鹉、大象——异国情调必不可少的!
 

 
飞机和枪炮上,自由的美利坚。这既可意味着自由需要某种保障,也可理解为意识形态在进行自我限定,或引入反讽的层面。
 

 
楼上放鞭炮的是祖孙三代,一家四口。楼下随之起舞的,则是俩公婆一仔,简直有“核心家庭”的架势。妈妈着旗袍,爸爸与儿子都戴瓜皮帽、穿长衫(小朋友的长袍几乎就是一片西瓜),背景是传统的楼,这是民国的爆竹场景。
 

 
boy(洋气)系列~
 


 
短衫短裤脸蛋红扑扑,是个运动健将!翻过民国杂志《玲珑》即知,当时的中国人引进诸种运动,健美是人的理想标准。所以颠球少年可被称为“小英雄”。
 





 
“Atta Boy”也意味着“that's the boy!”(这男娃!)这里胖胖的男娃娃,跟民国《玲珑》杂志里的各种胖大小子一脉相承,正是彼时民众理想的儿童形象:胖即健康。 可见,爆竹包装上不只是爆竹,更充满着对不同时期中国人日常生活与理想生活的再现与想象。
 


放炮的背景,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



桥头堡上,远看似“红旗飘飘”,近看又似火炬状。桥上行驶的是公共汽车。





新农村!



自由女神、鹦鹉、小男孩



革命小青年!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写做“暹罗贸易有限公司”,即“泰国贸易有限公司”。



旅行系列第一张:降落伞



嗯,空中旅行



再霸气些,月球旅行



我要飞得更高~那必须得飞碟了嘛!



阿拉丁神炮?



木兰从军…外国友人不懂?没事,就当作“狩猎者”吧(画中英文)…
(编辑:admin)